关于恋爱、婚姻和生育
本篇是对恋爱、婚姻和生育问题的思考。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坚称自己是不婚主义者,但其实我心里一直明白,我还是想要恋爱,可以接受结婚,只是不想生育,但这种想法是如何产生的,不反感结婚的我为什么声称自己不婚,又一直没有踏入恋爱关系,很多事需要仔细的梳理一下。
恋爱观
基本的观点
首先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一个问题,我是否想恋爱呢?答案是肯定的,想!
在此基础上,就要回答另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之前我自己一直声称自己是不婚主义者,从而一直没有踏入恋爱关系。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学生时代对独立比较渴望,脑子里一直想着脱离父母的掌控,因此能少花他们的钱就少花,除了必要的生活费,不想再跟他们张口,而恋爱必然会导致开销增大,就被我”精简“掉了。
- 想着独立的同时,对恋爱和婚姻的看法也比较单纯,认为恋爱必然走向婚姻,而婚姻会需要房子和彩礼,学校谈恋爱的话到毕业差不多就到了结婚的时候,但那时候肯定是掏不起这些钱,白白耽误对方,所以干脆就不谈恋爱了。
- 自己的性格比较内向且被动,相比于和一群人在一起,一个人独处更加自在,所以很少认识新的朋友,而且带点恐惧竞争,一旦和别人同时喜欢一个女生,就会想主动退出。同时喜欢别人的时候心里会有点自卑,担心自己不够好,也不帅,怎么会有人喜欢自己,直接自我劝退。
目前的话,已经步入工作,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所以第一个原因就自然而然不成立了,有了一定底气去进入一段恋爱关系。并且从影视作品里、从身边都看到不少关于恋爱的表述和争论,同时也看了不少心理学的书,思想上有所转变。首先是恋爱和结婚是两件独立的事情,能不能走到结婚那一步、能不能一辈子在一起,都不是一件能预测的事情,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需要去努力,而因为害怕走不到一起所以第一步恋爱也不开始,就有点因噎废食了,而经济条件的话只能说我愿意付出我有的所有东西,不影响父母养老的情况下可以接受他们一部分支援,如果要更多,那就不行了。其次,性格上虽然依旧内向,但人生目标逐渐明确,就想着已经错过了那么多的人,现在如果有机会,怎么会允许再次错过呢。最后,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但每个人依然值得被爱,所以,恋爱中不需要自卑,喜不喜欢自己是对方的事,自己心里压力不要那么大。
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我喜欢什么样的人?首先第一眼不一定喜欢,但一定要不反感;其次,相比于活泼的,我更喜欢安静内敛的性格;另外,对方应当持有这样的理念,即遇到问题和矛盾愿意沟通解决,因为即使是恋人也不可能会读心,很多问题都来自于无法有效沟通;最后,对方最好也喜欢电影、旅行、健身等或其中一项,即有共同的爱好,同时对方愿意学习新的知识,愿意共同承担生活中的开心和不开心。不过事情没有那么绝对,毕竟可能第一次见面完全没感觉,但随着相处却越来越喜欢,这种事也是发生过的,喜欢是件不讲道理的事情。当然,虽然我想要恋爱,但并不是奔着结婚去的,因为从恋爱慢慢走向结婚,和为了结婚开始恋爱,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所以当前我是拒绝相亲的。总而言之,我享受现在的单身生活,也能开心的接纳恋爱的可能性,但没到以结婚为目的去主动找对象的地步。
如何步入一段恋爱关系
无论是一眼万年还是相处的过程中慢慢产生好感,首先应当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对方的一些基本信息,比如当前的恋爱状态等,在确定自己的心意之后,慢慢确定对方的心意,最后打出直球。
在打出直球的时候,要深入的谈一次,解决两人步入恋爱关系的所有顾虑。
如何维持一段恋爱关系
恋爱当然是甜蜜的,但除了享受这段甜蜜的过程,恋爱中还应当做更进一步的了解,比如对方的过去,对方对各种事情的深入看法,对方的家庭氛围等等。而且为了维持一段恋爱关系,我们需要更正自己对爱的一些宿命观念,这些观念通常认为关系和婚姻是理所当然的,比如
- 彼此相爱的人不应该争吵;
- 如果我们相爱,就应该有“读心术”。我们凭直觉就可以心心相印,而不需要沟通所思所想
- 被破坏和伤害过的关系是无法修复的;
- 男人和女人的性格和需要是不同的,很难真正理解对方;
这些观念具有的共同特点是绝对化和理想化,充满了宿命的感觉,它们会使我们在爱情中遇到困难时不自觉地放弃努力,因此,我们要纠正自己地观念,不要认为关系和婚姻是理所当然地,实际上持续的努力付出才是亲密关系成功的关键。另外,我们还需要树立以下一些正确观念,用这这些观念来指导我们的恋爱。
首先,爱是可管理的。爱不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情感,而是一个个产生了“积极共振”的瞬间,每个这样的瞬间都伴随着身体、大脑、激素水平的变化,当我们感觉到“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往往说明我们和另一个人之间存在很多个这样的瞬间。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主动构建这样的积极瞬间建立爱的感觉:
- 用身体的行动来增进爱的瞬间,多见面、多交谈、增加相处时间、增加肢体接触。具体而言,如果能够更多的见面,就不要选择电话沟通;如果能够语音沟通,就不要选择发微信,而在所有的现实接触中,最有效的是眼神的接触,仅仅是多花几秒钟对视彼此,都能够使你们多一些积极共振的瞬间。
- 可以设置一些只属于彼此的瞬间,比如在某个晚上不看手机、一起看电影、看综艺或者仅仅是聊聊天。也可以给彼此互相展示脆弱的机会,比如尝试向对方吐露自己的失败经历、难堪的事,另一方需要投入地倾听和表达支持,这样的吐露会使彼此距离更近。
- 进行积极的思考也可以增加爱的感觉。每天花几分钟时间,清除掉脑子里其它的事情,独自体会一下彼此相爱、彼此连结、彼此协调的感觉,仔细分析和回味对方的优点和为自己做过的事,如果自己没有发现,也可以咨询身边的人,往往第三方能注意到两人之间的一些甜蜜小细节。
- 主动去构建一些值得回忆的事情,比如纪念日精心准备礼物、一起旅行、一起体验刺激和好玩的活动,本质上都是在制造积极瞬间,以后回忆起来都可以加强爱的感觉。
但就像所有的管理都会有失控和混乱的一面,爱也是,我们依然会迷恋、忐忑、不安、紧张、忧愁、痛苦,我们无法完全操纵爱,但这正是爱让我们着迷的原因。
其次,要学会在恋爱中做出承诺。这种承诺不只是语言上的承诺,更多的是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的我们渴望持续一段关系的意愿。承诺感越高则意味着人们对这段关系的投入程度越高,在产生冲突时更容易主动控制冲动,做出建设性的回应,人们更多的把自己和伴侣看成一个整体,从而更多的使用“我们”等包含伴侣的复数称谓,另外,承诺感会让人产生对伴侣的“积极错觉”,表现为人们会认为伴侣的缺陷变得容易接受,而且面对其它有吸引力的人会选择性的无视。总而言之,在承诺感的关系中,人们的忠诚度更高。
研究发现,当两人愿意承诺的程度差异较大时,就会对关系产生干扰,因此我们首先要学会对承诺感进行评估,两个人可以一起讨论彼此愿意对这段关系投入和付出的程度,比如对关系是否满意?有没有对未来进行设想和规划?是否觉得双方感情紧密,自己的情绪会受到伴侣情绪的影响? 如果对方的承诺感较低,可以学着提升对方承诺感,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是表达自己的承诺,研究发现,伴侣越是能感受到你对关系的承诺,他就越愿意对关系给予承诺。如果自己的承诺感较低,要学会认清自己的阻碍,比如在纸上列下自己恐惧的具体内容,比如:”我觉得即使我们之间拥有承诺,TA还是有可能会离开我”或者“我对我们的关系不满意,我怀疑我们是否合适”。随后,你可以和伴侣讨论你承诺感较低的原因,和对方讨论如何共同改善这一情况。
掌握表达爱的方式当然也是重要的。《爱的五种语言》介绍了五种表达爱的方式:肯定的言辞、投入的时间、给出的礼物、服务的举动、身体的接触。语言表达是最直接、最容易被对方接受到的信号,要多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和肯定对方,如果“我爱你”一开始说不出口“,那么可以说”我爱你笑起来的样子“”我爱你的善良“等。相处的时间也很重要,这里不只是指相处时间的长短,还包括相处时间的质量,毕竟比起待在一起两小时却毫无交流,一起花半小时投入双方都爱的活动可能会让人感受更好。你可以记下对方喜欢干的事,比如去博物馆、看演唱会或是去公园散步,规划并陪伴对方做这些事。注意在陪伴对方时,要表现出投入。如果你只是在不断刷手机,只会让在乎的人感到敷衍。很多人不看重礼物,但礼物是爱的视觉象征。如果你在乎的人喜欢收到礼物,那么你需要好好规划,成为一个送礼者。你可以多观察在乎的人平时在关心什么物品,TA曾经因为收到什么礼物而激动不已,把它们列下来。另外,做对方希望你做的事,用行动表达自己的爱意。有些行动未必需要花费你很大力气——比如在父母看来,吃掉他们做的饭就是对他们的服务——关键是了解你在乎的人希望你为他们做什么。双方可以试着一起写下几件希望对方做的事,作为交换,或许你会发现很多你没有注意到的对方的需求。最后,身体的接触可以加深亲密关系,特别是当人们遭遇痛苦和危机时,拥抱可以舒缓情绪,也可以试着吃饭时挨着膝盖,或是提议给对方按摩。
我们还应当了解到,不同的人会喜好不同的爱的表达方式,而双方爱的表达偏好不同,可能会使得一方觉得自己已经努力表达爱意了,另一方却总觉得不够,从而产生不满与冲突。因此,了解和学习彼此的爱的表达方式非常重要,人们需要就这点沟通和交流,确保双方没有误会彼此的付出,并根据双方的喜好调整爱的表达。最重要的是,爱的表达也需要不断地练习。越表达,越会表达,如果不开始试着展现爱意,人们始终会对爱的表达感到陌生和焦虑,就像当你第一次说“我爱你”时可能会感到别扭,但第一百次说“我爱你”时会自然很多。
正确应对恋爱中的矛盾和问题是一项必修课。我们要认识到真实世界并非是非黑即白的,好与坏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一个我们认为的好人、爱我们的人,也可能做出一些让我们感到不满的事情,这才是一种对他人完整的、连贯的认知。有了这种认知之后,我们需要能够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对方偶尔无法满足我们的时候,逐渐学会去忍受这种暂时的不快。
当然,遇到矛盾和问题最重要的是沟通,正如之前所说,”恋爱中凭直觉就可以心心相印,而不需要沟通所思所想“是一种错误的宿命论观点,只有积极的沟通才能解决问题。但有些人由于性格或其它原因,在进行重要但困难的沟通时,可能习惯以沉默来应对,不论对方如何要求我们开口,我们也依然只会沉默,从而导致对方会越来越生气,最终致使关系出现问题。这种沉默不一定是主动的,有可能是因为陷入了僵死状态,即由于过度紧张和焦虑,大脑一片空白而说不出任何话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给自己准备一套“不说话的词典”,记录下自己在那些只能沉默的时刻内心所想的话,把它们记在一个本子上,从很简单的“我现在很难过”,很真诚的“我真的很想回应你,但我这个时候也是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再到很具体、很详细的内容。当你不知道怎么开口时,便可以打开你的词典。
恋爱中做自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诚然,关系初期大家都喜欢表现自己好的一面来吸引对方,但由于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所确认与肯定的需要,我们会希望自己可以在亲密关系中自由地做自己,希望自己表现出来的行为举止可以是本真的、无需修饰的、完全符合我们原本个性的,只有对方能无条件接纳这样真实的我们,我们才会感到发自内心的满足。但这里有一个误区,那就是很多人误以为在关系中做真实的自我就可以不顾对方的感受,甚至觉得如果自己为了顾及对方感受而改变一些行为的话就是违背真实,但事实是,“真实的自我”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状态,我们也并不会因为某些举动就变得“不真实”。另外,尽管我们有在亲密关系中做自己的需求,但我们同样有维护一段感情的需求,而考虑对方感受就是我们为经营这段感情付出的努力,不是虚假。
我们也会希望伴侣也能在关系中表现出真实的自己,只有双方都在关系中做真实的自己时,我们才有可能更真诚地为对方付出,更少使用套路或互相操纵,并且双方在关系中的地位也才更趋于平等。但此时也要注意,倘若一个人愿意在一段亲密关系中表现真实的自己,其实已经对双方的信任和亲密怀有很高的期待,因此当意识到伴侣在主动暴露真实的自己时,要注意给予对方完全的肯定和接纳,如果一部分期待没有得到满足,对方就容易陷入自我怀疑。
人的矛盾在于,人们在关系中不只想要做真实的自己,还想做想象中的自己,当然,本质上这是不冲突的,因为想象中的自己也即是未来真实的自己。实验表明,当人们在一段关系中表现的更像想象中的自己,对关系的满意度会更高,且不会影响他们在关系中真诚付出的程度,反而是无法做想象中的自己的时候,会阻碍人们的真心付出。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人们除了被肯定的需求,也有在关系中获得自我成长的需求,在亲密关系中,当人们去做想象中的自我时,就能促使对方也以相应的方式与我们互动,而这会帮助我们逐步接近自己想象中的自我,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能体会到关系带给自己的成长与力量,也就更可能对这段关系感到满意。
因此,最好的祝愿是,愿你在关系中能感到自己与对方的真实,也能获得你和对方都想要的成长。
如何从失恋中恢复
无论如何,失恋都是一种必然的可能性,为了减少失恋的痛苦,我们可以利用”爱是可管理的“的这种观点做一些努力。首先,可以检查上一段亲密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批判性的思考对方身上自己不能接受的价值观/观点、生活习惯,这里要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问题上,而不要想“如果当初…就好了”。其次,要学会隔离和转移注意力,物理距离上离对方远一点、扔掉和对方相关的东西、尽量避开曾一起去过的地方等等,可以用工作、健身、社交、新地兴趣等把生活填满,这样做的本质是避免陷入回忆从而不断地构建新的积极瞬间。最后,要学会观察身边的人,欣赏他们身上被我们忽略的优点,不要排斥进入新的关系,但要注意是真的欣赏对方。
婚育观
首要的问题依然是是否想结婚,这一点在恋爱观部分已经提到过,即我享受现在的单身生活,也能开心的接纳恋爱的可能性和随后由恋爱慢慢走向结婚,但没到以结婚为目的去主动找对象的地步。
如果问我为什么不憧憬婚姻?对我个人主要是两个因素:一是结婚成本过高,会严重影响个人生活;二是不喜欢复杂的人际交往,但结婚会引入另一个家庭的复杂人际关系。从更广泛的范围看,单身倾向是一种社会趋势,各种迹象都表明,各地晚婚、独居或选择单身的人数都在逐渐提升,不仅发达国家如此,在中东等保守或超保守的社会也显现了类似的趋势。因此不婚除了个人的选择,很大一部分也受到社会的影响,比如,现代的通信方式使人们接触到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我们看到了其他互动方式能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因此会重新思考亲密关系及家庭状态。另外,现代的人普遍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偏离了传统的价值观,结婚时开始权衡利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而研究发现,婚姻只能暂时提升快乐感,大概结婚两年之后,快乐感通常就会降回婚前水准,但对于离婚,幸福感在正式离婚之前就开始下降,离婚期间幸福感降至谷底,虽然之后会逐渐回升,但不会恢复到基准水平,因此不结婚是最优选择。
多数人对不婚的担心主要来自于两方面:近的是对催婚和社会舆论的担心,远的主要是对老年孤独和无人照料的担心。催婚和社会舆论某种意义上都属于单身歧视,和社会上的其它歧视相同,而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意识到单身歧视的存在,只有知道世界上真的有单身歧视和婚姻狂热,而不是自己过于敏感后,才不会将原因归咎于自己,同时和其它少数族群一样,能够通过社会运动更了解自己的处境,并将歧视问题拿出来公开讨论,改善心理健康。其次是建立正面的自我观感,即自信心、乐观态度和价值感。只有我们接纳自己,其他人才更可能接受我们,自己需要对自己的单身状态抱持正面态度,而非感到受忽视或欠缺魅力。当然,在单身倾向成为社会趋势的情况下,大众文化的赞同会使得年轻人对于选择单身生活更有自信,从而逐渐消解这种担心。
对于远的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婚姻无法缓解孤独终老的状态。孤独不是一种现实,是一种感觉,是个人的社会关系在预期与实际之间的落差,这种落差可能在于关系的数量或是关系亲密的程度。因此,受到忽视的自我认知才是老年人孤独的主要原因,解决方法有赖于自我认知的扭转,不在于已婚或未婚等客观状况。已婚人士同样面临孤独的威胁,除了困在压抑或无趣的关系之中,已婚人士感到孤独的原因还有很多,包括长年为家庭奉献自己,忽略了其他社会交往,因而陷入孤立的局面;或是要照顾生病的伴侣,没有人来帮忙,因而感到无助。同时,我们必须承认,个人不论再怎么努力,任何婚姻到头来就只有三种令人伤心的结果:丧偶、离婚、(自己)死亡,而从未结婚的老年单身人士似乎比年老丧偶的单身人士更擅长独自生活。
所以当前的看法是,做好两条人生路线的准备,遇到喜欢的人在一起然后结婚挺好,一个人这样过下去也不错,无论哪种人生,都要过的自在而满意。人生最重要的使命是清楚自己要什么,并靠自己努力去获得,绝不是把自己人生的希望寄托在另一半身上人。
对于生育,现在我的回答毫无疑问是不想要孩子。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生育会导致个人时间的大量减少,简单说就是我自己已经从小到大按一个社会主流的模板走过来,接下来我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想被生育拖入另一个轮回;二是客观现实的限制,教育成本太高,自身负担不起也不想负担这个代价,同时认识到养育一个生命不只是供给吃穿,心理及人格的健全程度也很重要,而自己并没有信心将其养育成一个心智健全的、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三是对人类社会及世界的发展持悲观态度,如果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坏,而善良的人注定活得痛苦,为什么还要为什么还要下一代来感受同样的痛苦。
因此,在已经步入恋爱关系的情况下,走入婚姻的大前提是对方也接受不生育的想法。关于何时结婚,我自己的观点是双方了解到一定阶段,都觉得可以结婚是没问题的,就可以,但是结婚所面临的经济问题,如房子、彩礼、婚礼开销应在当时经济能力内,可以接受不影响父母安全感和晚年生活的一部分资金资助,我自己攒的钱可以全部拿出来,就这些资金,能做多少事做多少事,早一点结婚攒的钱会少一点,晚一点结婚攒的钱会多一点,这是唯一的区别。以上想法均应当和双方的家庭做充分的沟通。
在不生育的前提下,结婚后除了多肩负起另一个家庭的责任外,双方的关系不会有太大变化,没有孩子作为纽带,就可以致力于花费更多的精力维持双方的亲密关系。最后是我很喜欢的一段话,有些人或许不会走上红毯,也不会孕育宝宝,但我们生活中依然有其他神奇美好的事物,包括“人生大事”(比如取得学位、开展事业)和“平凡小事”(比如服务邻里、帮助他人),生活不只一种可能。
常见问题的回答
Q:周围人支持你丁克的想法吗?
A:不太支持,但是我不为自己考虑,谁为我考虑。
参考
[1] KnowYourself主创们,《长大了就会变好吗?》,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07.
[2] 伊利亚金·奇斯列夫,《单身社会》,中信出版社,2021-03.
[3] 克里斯多福·孟,《亲密关系》,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04.
[4] Bilibili,《90婚介所》及《90婚介所2022》,综艺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