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急救知识

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不少突发事件,如运动受伤、烧伤、溺水、中毒等,掌握一些常见的急救知识,并且在意外发生时沉着冷静,及时进行处理,可以减轻自己或他人的痛苦,避免进一步损伤,甚至可以拯救生命。

1. 心肺复苏(CPR)

CPR适用于电击、溺水、药物中毒等各种原因造成的呼吸和心跳停止,当心跳停止, 循环中断,如果未给予任何处理,脑部在4-6分钟后开始受损,超过10分钟没有急救将会造成无法恢复的脑损害。心肺复苏的原理是采用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使血液可推进到脑部,以维持生命。如果在心脏停跳4分钟内实施初步CPR,可大幅减小死亡率。CPR发明于1960年,从未发生过因口对口人工呼吸而传染艾滋病的案例。心肺复苏的方法如下,具体的执行最好经过专门训练,否则容易引起其它伤害。

成人心肺复苏

2.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心搏骤停常见的原因是室颤,早期电除颤对心搏骤停患者的救治至关重要,另外要注意,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无论何时AED到达,应立即停止心肺复苏开始使用AED。AED的使用方法如下

AED的使用方法

2. 海姆利克急救法

初次知晓这个概念是在看一段视频的时候,视频中吃饭的男子突然站起,手掐喉咙,好似在努力吐东西,有弹幕提示说应该是食物进入了气管,这时这家饭店里有人冲出来(疑似店主),站到男子身后,双手勒住其下腹部,不断上提,最后该男子平安无事。弹幕中有人提示这是海姆利克急救法,大家都应该学一下,于是大感兴趣,将此概念记录了下来,但直到此刻才想起具体了解和整理。

海姆利克急救法,Heimlich Maneuver,主要用于抢救异物卡喉窒息,它是海姆利克教授于1974年发明的。其原理是窒息时,患者的肺内仍有残留气体,给膈以下软组织以突然向上的压力,使胸腔压力骤然升高,从而压迫双肺,驱使肺内残存的气流进入气管,便可排出卡在气管口的食物或其他异物。

海姆利克急救法的步骤:抢救者应站于患者身后,两臂绕至患者腰前抱紧。一手握拳,以拇指侧顶住患者腹部,略高于脐上,在肋缘之下。另一手与握拳之手紧握,并以突然的快速向上冲力,向患者腹部加压。必要时可反复数次,直至异物从喉喷出。

更具体的操作可以参见wikiHow-如何实施海姆利克急救法

维基百科中建议使用该方法前先使用拍背和胸部冲击,知乎-海姆利克急救法的正确打开方式给出了5次拍背法和5次压胸法的说明

很多文章声称该法可推广用于拯救溺水者,但红十字会和海姆利克研究所已停止提倡,因为可能会使溺水者因呕吐而窒息。

海姆利克急救法可能造成伤害,如腹部瘀伤,严重可能出现肋骨骨折

3. 创伤急救

创伤急救的目的是防止伤势加重和减轻伤员痛苦,主要包括止血、包扎、固定、搬运4项技术,以及特殊创伤的早期处理原则和基本方法。

创伤急救应突出“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对伤员的初步检查和评估应履行应急救护程序,而对于较重的伤员,在情况较平稳(如止住了活动性出血或解除了呼吸道梗阻)后,应立即检查伤员头、胸、腹是否有致命伤,检查顺序如下:

  1. 观察伤员呼吸是否平稳,头部是否有出血;
  2. 双手贴头皮触摸检查是否有肿胀、凹陷或出血;
  3. 用手指从颅底沿着脊柱向下轻轻、快速地触摸,检查是否有肿胀或变形。检查时不可移动伤员,如果怀疑有颈椎损伤,应固定颈部;
  4. 双手轻按双侧胸部,检查双侧呼吸活动是否对称,胸廓是否有变形或异常活动;
  5. 双手上、下、左、右轻按腹部四个象限,检查腹部软硬,是否有明显包块、压痛。

此外,还应注意伤员是否有骨盆以及四肢的损伤。

止血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成人的血液量约占自身体重的8%,每公斤体重含有60-80毫升血液。

出血类型

按出血部位可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两种。血液从伤口流向体外者称为外出血,若皮肤没有伤口,血液由破裂的血管流到组织、脏器或体腔内,称为内出血,内出血一般出血量比较大,并且大多伴有重要脏器损伤,因此必须紧急抢救,呼叫救援。

按血管类型可以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其中,动脉血含氧量高,血色鲜红,出血时呈涌泉状或随心搏节律性喷射;静脉血含氧量少,血色暗红,出血时会大量涌出;任何出血都包含毛细血管出血,血色鲜红,出血量一般不大。

出血量为全身血容量10%-15%时,会出现头昏、畏寒等症状;达到20%以上(成人约800毫升)时,可出现轻度休克症状:皮肤苍白、厥冷、头晕、乏力、出汗、脉快、心悸等;达到20-40%(成人约800-1600毫升),可出现中度休克症状;达到40%以上(成人约1600毫升),出现重度休克症状,随时危及生命。

止血方法

常用的止血材料包括无菌敷料、绷带、三角巾、创可贴、止血带等。

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止血方式也不同。毛细血管、静脉出血、骨髓出血可使用压迫和填塞止血,动脉出血一般使用间接指压法止血。

出血不多时,应先洗净双手(最好戴上防护手套),然后将表面伤口和擦伤用干净的流动的水冲洗,最后用创可贴或干净的纱布、手绢包扎,具体而言如下

  • 毛细血管出血:血液从创面或创口四周渗出,出血量少、色红,找不到明显的出血点,危险性小。这种出血常能自动停止。通常用碘酊和酒精消毒伤口周围皮肤后,在伤口盖上消毒纱布或干净的手帕、布片,扎紧就可止血。
  • 静脉出血:暗红色的血液,缓慢不断地从伤口流出,其后由于局部血管收缩,血流逐渐减慢,危险性也较小。止血的方法和毛细血管出血基本相同。抬高患肢可以减少出血,如在出血部位放上几层消毒纱布或干净手帕等,加压包扎即可达到止血的目的。以流鼻血为例,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 低头,仰起头只是让血液被咽到了肚子里,看起来流血少了,但出血还是那么多。而且血液被咽下去,还会刺激胃部,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情况,让人更难受。
    • 压迫止血,可以轻轻按压鼻翼,或者往鼻子里面塞棉球,压迫出血的地方,进行止血。
    • 冷敷,用凉的湿毛巾敷前额或脖子后面,促进血管收缩,也能减少出血。

严重出血时,主要采用以下3种办法

  1. 直接压迫法。这是最直接、快速、有效、安全的止血方法,应在快速检查伤口有无异物后(如有要先取出),将干净的纱布或手帕等作为敷料覆盖在伤口上,用手直接压迫止血,而且必须是持续用力压迫。如果敷料被血液湿透,不要更换,应再取敷料在原有敷料上覆盖,继续压迫止血,等待救护车到来,这样做是为了方便医生根据湿透程度判断出血量。

  2. 加压包扎止血法。即在直接压迫止血的同时,再用绷带或三角巾加压包扎,注意包扎后应检查肢体末端血液循环(按压手指甲观察血液复充盈速度,小于2s为正常)

  3. 止血带止血法。止血带分橡皮止血带、布制止血带(叠成条状)等。方法是,将止血带放置于出血部位的上方,将伤肢扎紧,把血管压瘪而达到止血的目的,此种止血法只适用于四肢部位血管的出血,而且注意,任何情况下,止血带止血都是最后的止血方法。止血带止血法有一些注意事项,如

    • 止血带应放在伤口近心端。上臂和大腿都应绷在上1/3部位,上臂中1/3禁止上止血带,以免压迫神经引起上肢麻痹
    • 止血带不要直接扎在皮肤上,应先用毛巾或其它布片、棉絮垫一下,没有条件时可将裤脚或袖口卷起,止血带扎在上面
    • 要扎得松紧合适,过紧损伤神经,过松达不到止血目的
    • 结扎时间过久可能引起肢体缺血坏死,因此要每隔1小时左右放松2-3分钟;放松期间使用指压法暂时止血,寒冷季节每隔30分钟放松一次;结扎部位超过2小时,应更换比原来较高得位置结扎
    • 在明显部位记录上止血带的时间和部位,及时送往医院,防止肢体缺血导致坏死

包扎

包扎的目的主要包括快速止血、保护伤口、防止进一步污染、减轻疼痛等,同时有利于进一步转运和治疗。

常用的包扎材料有创可贴、三角巾、绷带、弹力绷带以及就近便利器材如手帕、领带、毛巾、头巾和衣服等,要注意的是包扎前伤口上一定要加盖敷料。

绷带的包扎方法主要包括环形包扎、螺旋包扎和“8”字包扎等,如下图所示

绷带环形包扎与螺旋包扎 绷带“8”字包扎

三角巾的包扎主要包括头顶帽式包扎(头部)、单侧胸部包扎、全腹部包扎、膝部(肘部)带式包扎等。使用三角巾时,注意边要固定,角要拉紧、中心伸展,敷料贴实。

固定

主要指骨折的固定,正确、良好的固定能迅速减轻伤员疼痛,减少出血,防止损伤脊髓、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也是搬运伤员的基础。注意,如果现场安全,专业急救人员也能很快到达,应保持伤员原有体位不动。

判断骨折主要有以下四点

  1. 疼痛:突出表现是剧烈疼痛,移动时有剧痛,安静时则疼痛减轻
  2. 肿胀或瘀斑:出血和骨折端的错位、重叠,都会使外表呈现肿胀现象,瘀斑严重
  3. 功能障碍:原有运动功能收到影响或完全丧失
  4. 畸形:骨折时肢体会发生畸形,呈现短缩、成角、旋转等

颈托、脊柱板、夹板等固定材料可能比较专业,但杂志、硬纸板、报纸等也可作为固定材料。另外要注意

  1. 固定要超关节,即应能将骨折处的上、下关节一同固定
  2. 固定时,在可能的条件下,上肢为屈肘位,下肢呈伸直位
  3. 骨折端暴露,不要拉动,不要送回伤口内;开放性骨折现场不要冲洗,不要涂药,应该先止血、包扎然后固定
  4. 要注意暴露肢体末端以便观察末梢循环、
  5. 夹板与皮肤、关节、骨突出部位间要加衬垫

伤员搬运

如果现场环境安全,救助应尽量在现场进行,只有环境不安全时才进行搬运

单人徒手搬运有扶行、背负和拖运等方法,使用器材(担架)也是搬运最常见的方法

另外要注意,搬运前要做必要的伤病处理(止血、包扎、固定),同时在搬运的过程中应保证伤员安全,防止发生二次损伤。

特殊创伤处置

  • 颅底骨折:需要注意的是耳鼻可能流出血性脑脊液,此时切勿冲洗和填塞耳道、鼻孔
  • 开放性气胸:指胸壁有伤口,胸腔与外界相通,空气可自由进出,此时胸膜腔负压消失,肺会出现压缩,患者表现出气促、呼吸困难,严重者出现休克。此时应首先做好包扎,然后观察伤员意识、呼吸、脉搏,保持呼吸道畅通
  • 腹部开放性损伤肠管溢出:注意不要把肠管塞回去,然后用碗、盆等做好包扎固定,保持肠管不会干瘪坏死;
  • 肢体离断:多数肢体离断伤,血管很快回缩,并形成血栓,出血并非喷射型,需要注意的是用回返式包扎,出血较多时用止血带止血。另外,离断的肢体用干净的敷料或布包裹,然后放入塑料袋中密封,最后将装有离断肢体的塑料袋放入装有冰水混合物的塑料袋保存。断肢的适宜保存温度为2~3℃,过高或过低都会加速坏死。
  • 伤口异物处理:尖刀、钢筋、玻璃等异物插入机体深处,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拔除,因为可能引起血管、神经或内脏的再损伤或大出血,要做的是连同异物一起进行包扎固定

4. 意外伤害

主要包括中暑、烧伤、电击、毒蛇咬伤和溺水等。

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坏症状的总称。当气温超过皮肤温度(一般为32℃-35℃),或环境中有热辐射源(电炉、明火等),或空气中湿度过高又通风不良,体内热量难以散发,贮存累计就会引起中暑。

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

先兆中暑的症状为头痛、头晕、口渴、恶心、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和动作不协调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轻度中暑除了先兆中暑的表现外,还有面色潮红或苍白、呕吐、气短、大汗、脉搏细弱、心率增快等症状,体温可能超过38℃。这两种情况出现时,应立即离开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处休息,喝一些带盐分的饮料;涂抹清凉油、风油精,或服用藿香正气水等。如果没有缓解,前往卫生所或医院治疗。

中毒中暑一般出现昏迷、高热等情况,需要及时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使其平躺,抬高下肢,松开衣领,用冷水或酒精擦拭,严重者送往医院。

为防止中暑,高温天气出门应穿戴太阳镜、遮阳伞等装备,穿透气性好的衣服,长时间在户外要准备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仁丹或十滴水,出汗过多及时补充带相关电解质的饮料。

烧烫伤

烧烫伤是生活中常见的意外,由火焰、沸水、热油、电流、热蒸汽、辐射、化学物质(强酸强碱)等引起。根据对人体组织的损伤程度,一般将烧伤分为三度,即Ⅰ度、浅Ⅱ度、深Ⅱ度、Ⅲ度。

烧伤深度深度病理临床表现愈合过程
Ⅰ°为表皮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的损伤。生发层健在局部血管扩张,充血局部红肿,故又称红斑性烧伤。有疼痛和烧灼感,皮温稍增高,无水泡3~5天后局部由红色转为淡褐色,表皮皱缩脱落愈合
浅Ⅱ°(水泡型)达真皮浅层血浆样液体从血管内渗出,局部水肿渗液聚积于表皮,真皮间形成水泡剧痛,感觉过敏,局部红肿,有大小不一的水泡,内含黄色或淡红色血浆样液体或蛋白凝固的胶冻物。去除水疱腐皮后,可见创面潮红、脉络状或颗粒状扩张充血的毛细血管网约2周痊愈,不留疤痕,有色素沉着
深Ⅱ°(水泡型)伤及真皮乳头层以下,但仍残留部分网状兜,有皮肤附件残留感觉神经部分破坏,局部组织坏死局部肿胀,痛觉迟钝,水泡可有可无,去除表皮后,创面微湿、微红或红白相间,有网状栓塞血管,触之较韧,温度较低,拔毛痛约3~4周后愈合,有疤痕明显
Ⅲ°焦痂型达皮肤全层,有时可深达皮下组织、肌肉和骨骼皮肤坏死蛋白凝固,形成焦痂皮肤痛觉消失,无弹性,干燥、无水泡,似皮革状、蜡白,焦黄,甚至碳化,针刺、拔毛不痛,可见粗大栓塞的树枝状血管网3~4周溶痂,肉芽创面形成,小自行愈合,大则需植皮,方能愈合

发生烧烫伤时,应迅速设法除去引发烧伤的原因,如热源、开水、化学腐蚀性物质等,脱离现场,保护创面,维持呼吸道畅通,然后进行如下操作

  1. 立即用冷的自来水(水温一般为15℃~20℃)持续冲洗(或浸泡伤处)降温直至疼痛缓解,如无法冲洗,则可采取冷敷,烧伤面积大于20%时,同时紧急呼救。
  2. 在冲洗过程中,小心剪开取下伤处的衣物,切不可强行剥脱,取下受伤处的饰物。
  3. I度烧烫伤可涂外用烧烫伤药膏
  4. II度烧烫伤,表皮水泡不要刺破,不要在创面上涂任何油脂或药物,应用清洁的敷料覆盖伤部,并立即送医院
  5. 腐蚀性化学物灼伤眼睛或皮肤时,要将伤侧朝下,慢慢用清水冲洗15分钟,再包扎送医院处理,在冲洗眼睛时应从眼睛内角向外角冲洗,并避免揉搓眼睛,不能用酸性物质中和碱性物质,反之亦然。生石灰烧伤,不能立即用水冲洗,因为生石灰遇水会产生大量热,加重创面的损伤程度。所以首先必须将创面上的生石灰完全清除干净,然后用大量清水冲洗创面。

电击伤

电击伤是当一定电流能量(静电)通过人体引起损伤、功能障碍甚至死亡,俗称触电。高电压还可引起电热灼伤,雷击也是一种电击伤,而且是高电压损伤。

引起电击伤的原因包括:不懂安全用电常识、自行安装电器、在电线上晒湿衣服、雷雨时在大树下避雨或撑铁柄伞,身体进入高压电弧内,救其他触电者直接用手拉等,因大风雪、火灾、地震、房屋倒塌扽使高压线断裂落地;闪电击伤等因素也会引起电击伤。

当人体接触电流时,轻者立刻出现惊慌、呆滞、面色苍白,接触部位肌肉收缩,且有头晕、心动过速和全身乏力。重者出现昏迷、持续抽搐、心室纤维颤动、心跳和呼吸停止。电流引起的灼伤在入 口处程度比出口处重。灼伤皮肤呈灰黄色焦皮,中心部位低陷,周围无肿、痛等炎症反应。当人被闪电击中,心跳和呼吸常立即停止,并伴有心肌损害。皮肤血管收缩呈网状图案,认为是闪电损伤的特征。

触电急救基本的办法是断开电源,使用绝缘体拉开触电者等,触电症状无论轻重,都应立即送到医院急救。

一些预防措施是被从小教育的,如不要用湿手触摸带电物品,雷雨天避免在野外行走和大树下避雨等,人离落地的电线距离应在10米以上,室内最少4米以上,如果处在危险区域,应单脚跳跃或双脚小碎步离开。

一般来说,我们遇到的电击多数是220伏民用电或380伏工业用电,当无人救援时,务须镇静自救,在触电后的最初几秒内,人的意识并未完全丧先,触电者可用另一只手抓住电线绝缘处,把电线拉出,摆脱触电状态;如果触电时电线或电器固定在墙上,可用脚猛蹬墙壁,同时身体往后倒,借助身体重量甩开电源。而在野外遇到雷击时,如感到头发竖起、皮肤刺痛,应立即卧倒,迅速滚向别处,以减轻身体损伤。

毒蛇咬伤

我国蛇类有160余种,其中毒蛇50余种,常与夏秋两季出现在森林、山区、草地,当人在草地行走、采野果、拔菜、散步、军训时易被咬伤。

在野外被蛇咬伤,首先要判断是否是毒蛇:毒蛇头多呈三角形,颈部较细,尾部短粗,色斑较鲜艳,咬人时嘴张的很大,牙齿较长;无毒蛇头多呈椭圆形,身上色彩单调,尾部细长。无法判断时,一律按毒蛇咬伤处理。

毒蛇咬伤后,伤口局部常留有一对或3~4毒牙痕迹。且伤口周围明显肿胀及疼痛或麻木感,局部有淤斑、水疱或血疱,全身症状也较明显。局部有两排深粗牙痕,有出血、疼痛、红肿,并向躯体近心端蔓延,附近淋巴结肿大,有压痛,起水疱。全身症状有发热、寒战、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嗜睡、腹痛、腹泻、视物不清、鼻出血,严重者惊厥、昏迷、心律失常、呼吸困难、麻痹、心肾衰竭。

咬伤后的急救处理步骤为:

  1. 及时绑扎伤口:被咬伤后应保持镇静,立即坐下,自行或叫人帮忙,用迅速可以找到的鞋带、裤带之类的绳子绑扎伤口的近心端。绑扎的目的仅在于阻断毒液经静脉和淋巴回流人心,而不妨碍动脉血的供应,与止血的目的不同。故绑扎无须过紧,它的松紧度掌握在能够使被绑扎的下部肢体动脉搏动稍微减弱为宜。绑扎时间可持续8~10小时,每隔15~30分钟放松1~2分钟,一般在伤口排毒和服药后1~3小时解除绑扎。咬伤超过12小时后不宜绑扎。

  2. 迅速排除毒液:立即用凉开水、泉水、肥皂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伤口及周围皮肤,以洗掉伤口外表毒液。如果伤口内有毒牙残余,应迅速用小刀或碎玻璃片等其它锐物挑出,使用前应常规消毒。以牙痕为中心作十字切开,深至皮下,然后用手从肢体的近心端向伤口方向及伤口周围反复挤压,促使毒液从切开的伤口排出体外,边挤压边用清水冲洗伤口,冲洗挤压排毒须持续20~30分钟。

    如果随身带有茶杯可对伤口作拔火罐处理,先在茶杯内点燃一小团纸,然后迅速将杯口扣在伤口上,使杯口紧贴伤口周围皮肤,利用杯内产生的负压吸出毒液。如无茶杯,也可用嘴吮吸伤口排毒,但吮吸者的口腔、嘴唇必须无破损、无龋齿,否则有中毒的危险。吸出的毒液随即吐掉,吸后要用清水漱口。

    在野外被毒蛇咬伤后,可立即用火柴头3-5个,放在伤口中点燃,烧灼1-2次,以破坏蛇毒,这是一种简便有效的野外急救方法。

  3. 排毒后的应急处置:排毒完成后,伤口要湿敷以利毒液进行流出,若身边备有蛇药可立即口服以解内毒。病人出现口渴,可给足量清水饮用,切不可给酒精类饮料,以防毒素扩散加快,经过切开排毒处理的伤员要尽快用担架、车辆送往医院作进一步的治疗,以免出现在野外无法处理的严重情况,转运送中要消除病人紧张心理,保持安静。

可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当野外旅行、工作时,尤其在夜间最好穿长裤、蹬长靴或用厚帆布绑腿;打草惊蛇,持木棍或手杖在前方左右拨草将蛇赶走;夜间行走时要携带照明工具,防止踩踏到蛇体招致咬伤;选择宿营地时,要避开草丛、石缝、树丛、竹林等阴暗潮湿的地方;还应常备解蛇毒药品以防不测。

溺水

溺水是指大量水液被吸人肺内,引起人体缺氧窒息的危急病症。多发生在夏季,游泳场所、海边、江河、湖泊、池塘等处。人落水后,水、泥沙阻塞呼吸道,或因呼吸道痉挛而引起缺氧、窒息、死亡。落水被淹后一般4-6分钟即可致死。

溺水的急救需要专业知识,尤其是不会水的人,能做的只有拨打119和120。但同时这里有一些自救措施:

  1. 首先应保持镇静,千万不要手脚乱蹬拼命挣扎,可减少水草缠绕,节省体力。只要不胡乱挣扎,不要将手臂上举乱扑动,人体在水中就不会失去平衡,这样身体就不会下沉得很快,不要慌张,发现周围有人时立即呼救;呼气要浅,吸气要深,这样可勉强浮起,等人来救,腿抽筋应尽快呼救,并仰泳浮上水面,好转后,应速上岸。

  2. 落水后应立即屏住呼吸,踢掉双鞋,然后放松全身,让身体漂浮在水面上,将头部浮出水面并保持后仰,使鼻部可露出水面呼吸,呼吸时尽量用嘴吸气、用鼻呼气,以防呛水,呼气要浅,吸气要深,千万不要试图将整个头部伸出水面,用脚踢水,防止体力丧失,等待救援;身体下沉时,可将手掌向下压。

  3. 当救助者出现时,落水者只要理智还存在,绝不可惊慌失措去抓抱救助者的手、腿、腰等部位,一定要听从救助者的指挥,让他带着你游上岸,否则不仅自己不能获救,反而连累救助者的性命。

  4. 会游泳者,如果在水中突然抽筋,又无法靠岸时,立即求救。如周围无人,可深吸一口气潜人水中,伸直抽筋的那条腿,用手将脚趾向上扳,以解除抽筋。

犬咬伤

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特有的恐风恐水、咽肌痉挛、麻痹等,因恐水严重,又称恐水症。一旦发病,进展迅速,生存的可能性极小,病死率几乎100%。因此,遇到犬咬伤的处理办法如下

  1. 带双层橡胶手套进行伤口处置
  2. 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
  3. 不包扎伤口,立即到疾控中心注射狂犬疫苗和破伤风疫苗
支付宝
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