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
这篇读书笔记其实写于2015年1月,属于思修课的作业,今天整理文档的时候看到了,记录在此。
《罪与罚》这部小说以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描绘了那些走投无路的俄国城市贫民,暗无天日的彼得堡,眼睛被打得发青的妓女,污浊的河水中挣扎着的投河自尽的女工,穷困潦倒的小公务员被马车撞倒在街头,发疯的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与此同时,高利贷老太婆瞪着凶狠的眼睛,要榨干穷人的最后一滴血汗,满身铜臭的市侩不惜用诱骗、诬陷的手段残害“小人物”,以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无度的贵族地主为满足自己的兽欲,不断干出令人发指的勾当……在感受到作者同情和激愤的同时,彼得堡的黑暗、赤贫、绝望和污浊一起无情地展现出来。
拉斯柯尔尼科夫具有双重人格: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一个有天赋、有正义感的青年,但同时他的性格阴郁、孤僻,“有时甚至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为了证明自己是个“不平凡的人”,竟然去行凶杀人,“在他身上似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交替变化”。正是这双重人格之间的激烈冲突,使他不断地动摇在对自己关于“平凡的人”与“不平凡的人”的观点的肯定与否定之间。对于拉斯柯尔尼科夫来说,如果甘愿做逆来顺受的“平凡的人”,那么等待他的是马尔美拉陀夫的悲惨结局,如果去做一个不顾一切道德准则的“人类主宰者”,那就会与为非作歹的卑鄙之徒卢仁和斯维德里加伊洛夫同流合污。他的人格中的主导面最终在白热化的搏斗中占了优势,并推动他最后否定自己的“理论”,向索尼娅靠拢。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并没有轩然大波的追逐场面或者华丽的镜头,更多的则是人物的语言和内心表达。很显然,托斯陀耶夫斯基想讨论的是精神层面的犯罪与救赎。
杀人,是一个很简单的词汇,非常的普通,不仅在语言上,甚至是在真实世界中,这并非悚然听闻。的确,对于当今这个和平而发展的年代,出现死伤是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也是不得不面对的。但问题并不在于死了人,因为如果因为天灾而死或者自然死亡,人们怀有的是悲痛与惋惜之情。因为人们不知道自己并非真的很强大,至少在肉体上,我们是渺小的。但如果是因为一场谋杀或者是恐怖袭击而产生了伤亡,那么人们在拥有悲痛与惋惜以外,更多的还有恐惧。因为这竟然是同一个种族,同一种生物内的互相残杀,倘若是在大自然,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起来也不过只有几条:食物缺失,争求配偶等,可是对于人类,这必需上升到道德层面:人杀人,究竟为了什么?
这或许也是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在他看来,拿破仑为了领土而展开战争,导致血流成河,他是杀人犯,但最终却当上了皇帝,即使是被流放,也是以一个战俘的身份去服苦役。后人大都对他表示敬仰,但他却是一个杀人犯,应该说是杀了许多人的杀人犯。但问题在于他为什么没被逮捕呢?拉斯科尔尼科夫很迷惑,他甚至认为那样的杀人对某些非凡的家伙来说是随心所欲,而且是不受谴责的。于是他也自认为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用斧头砍死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尽管这个老婆子是那么的邪恶,狡猾,危害他人,但是事实是拉斯科尔尼科夫杀了人。
于是,拉斯科尔尼科夫并未从迷惑中解脱,他没有找到答案,反而在灵魂上不停地残害自己,他在受到惩罚,一种自我惩罚,有良心的人,如果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就会感到痛苦,这就是对他的惩罚——苦役以外的惩罚。拉斯科利尼科夫是有良心的,虽然他杀的老太婆十恶不赦,应该死,但他仍然会痛苦,这边是对他最残忍的惩罚。
某部小说说过:“人一生只能杀一次人,那就是自己,倘若杀死了别人,那么你永远无法得到安息。”我不知道这对不对,有没有根据,但至少可以说它传达了一条信息:无论为了什么而导致的人杀人都是无法原谅的。
回过头来看看眼下这个世界,每天都在不停地死人,这并不可怕,可以说这只是命运,是一种常态,要哪一天全世界没有一个人死,那就太见鬼了。
而对于人为的杀害也并非每一样都是可怕的,因为找到了其根源,我们就可以阻止它,避免一场屠杀。就像恐怖袭击,有的为了复仇,有的是为了引起骚乱,这一切都可以避免,而最最可怕的杀人则是那种找不到任何根源或者是由于精神层面的紊乱而导致的犯罪,比如以杀人为乐的家伙,亦或者像拉斯科尔尼科夫这样的人。
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犯罪嫌疑人为被害人室友林森浩,林森浩在生活中是个很优秀的人,以至于事发后周围的人都不愿相信这一事实。还有美国时常发生的校园枪击案,有些甚至没有任何动机,丹麦的一起恶性爆炸枪击事件,“独狼”布雷维克竟对自己犯下的罪行没有丝毫的忏悔,他甚至说像他这样的“独狼”还有很多。
于是,恐怖袭击已算不上什么,而个人无预兆犯罪却成为了对人类社会有着巨大的威胁的定时炸弹。你能想象有一天你的朋友突然用枪指着你什么都不说一句然后扣下了扳机?很难,但却十分有可能。这一种犯罪类型由多方面因素组成,
但不管有多少因素,当人的道德底线被击溃时,便什么事都干得出。
“一生只能杀一个人,那就是自己。”这不是鼓励自杀,而是警示那些潜在的威胁。